建立互信和實現共贏,解讀國有車企高層為何密集拜會任正非?
百姓評車 | 09-26
21900
日前,東風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楊青赴深圳,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會談。在此次集體拜訪華為的東風汽車領導層人員中,包括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猛士科技新任總經理(CEO)萬良渝。
近一段時間,從長安汽車朱華榮到廣汽集團馮興亞,再到東風汽車楊青,各大國有汽車集團掌門人紛紛率隊拜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這一系列高層會晤已超越普通的企業拜訪,成為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的獨特風景線。
像東風、長安、廣汽這樣的國有汽車集團,其領導層集體拜會任正非,絕非簡單的商務拜訪或技術交流,其核心內容通常“務虛”,更側重于探討產業發展的底層哲學、未來競爭格局的演變以及宏觀的戰略方向。例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與任正非交流后,特別感慨于任正非對“產業競爭態勢、未來競爭格局”的洞察力;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則尋求在“汽車產業趨勢、營銷創新、客戶洞察、公司改革治理”等方面的深入學習。
本質上說,這種局限于頂層設計的會談,是為可能的深度合作“定調”和建立高層次的互信基礎。是的,這就是在釋放攻守同盟的信號。當然,各家的情況不一樣,落地的成果也不盡相同。比如廣汽與華為成立的華望公司,長安與華為通過阿維塔科技的合作持續深化,東風與華為也在猛士科技等品牌上探索從技術賦能到體系融合的全面進階。
無論什么樣的結果,一條核心邏輯是,大型車企集團都希望借助華為的影響力加速自身變革。
加速轉型成為重點
新能源轉型已經成為中國車市的集體共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2025年1-8月,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達到1469.8萬輛,同比增長9%。其中,新能源車累計零售753.5萬輛,同比增長25%,增速顯著高于整體市場。單看8月份,新能源車市場零售量為107.9萬輛,同比增長5%,環比增長9%。2025年8月,全國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55.3%,創下歷史新高。這標志著新能源車已成為國內汽車市場的主導力量。
我們以三大央企為例,目前累計推出包括紅旗新能源、嵐圖、猛士、阿維塔、深藍等在內的多款新能源品牌。這些品牌定位差異化和特色化,覆蓋不同細分市場。
在技術開發層面,三大央企普遍采取多元路線并行的策略,并大力投入研發:東風集團在乘用車領域打造了猛士豪華電動越野架構、東風量子智能電動模塊化架構等平臺;并堅持超級混動、純電、氫能并進的技術路線;中國一汽布局了純電、混動、氫燃料三條技術路線,在關鍵技術研發上取得進展,如完成混動發動機的研發和試驗,并突破高效低成本膜電極開發技術;長安汽車通過深藍汽車等子品牌推動技術創新,并計劃未來十年投入2000億元研發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
以上,我們看到各家車企都在為此而努力,現在的問題是,看誰的動作更快,轉型得更有成果。
目前大型汽車集團,正嘗試“左右互搏”的策略,以加快變革速度。一面是傳統業務加速轉型,一方面是和外部積極合作。具體來看,上汽集團的榮威和MG品牌近期確實動作頻頻,推出了不少有競爭力的新車型,并在品牌戰略和技術上都有新的突破。同時和華為成立了尚界,帶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也會對集團內部的品牌和技術研發產生刺激和促進作用,形成“鯰魚效應”,加速內部的創新與變革;廣汽集團一方面通過埃安品牌走性價比路線,一方面通過“華望”項目與華為合作直接對標30萬級豪華市場;東風汽車也同樣如此,先是整合了奕派科技,現在又帶著東風猛士新任CEO萬良渝拜會任正非老爺子。
本質上,國有車企集團采取了內部培育和外部合作兩條腿走路,目的就是快速彌補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的經驗不足,縮短研發周期,搶占市場先機
雙方需要互相信任
華為通過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等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正致力于成為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底座和生態核心”。華為與車企的合作已從早期的零部件供應、HI模式、智選車模式,逐步探索出更深度、更靈活的合作模式,如“HI Plus”模式、與廣汽的合資模式等。本質是從“采購”向“共建”轉變,追求產品全生命周期滲透,包括從產品定義、研發設計、營銷策略到生態服務的每一個環節。
這表明華為正以更靈活的方式融入不同車企的戰略布局。
此外,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正在向流程與體系的深度融合。比如向合作伙伴開放其成熟的IPD(集成產品開發)和IPMS(集成產品營銷與服務)等管理流程與方法論。這意味著合作車企可以在華為的賦能下,進行研發管理體系的變革與升級。
在這里,必須要正視一個問題,當多家車企都采用華為一家的智能解決方案時,如何避免產品同質化,打造自身的品牌差異化優勢,是各家車企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還有技術依賴的問題,過度依賴外部技術供應商可能存在長期風險。
因此,上述國有車企集團高層集體拜會任正非,也有著建立互信的意思。大家應該都記得,2023年初,AITO問界的宣傳中一度使用“HUAWEI問界”的標識,這被外界解讀為華為試圖強化品牌露出。此前,余承東更傾向于探索華為在汽車領域更深度參與的可能性。而任正非多次簽發文件,明確“華為不造車”的原則,并強調嚴禁華為作為汽車品牌。
這明確了華為的生態位,就是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這一定位使其與傳統車企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互補共贏的伙伴關系,給現有和潛在的合作伙伴吃了一顆“定心丸”。這使得諸如廣汽、長安、東風等大型國有車企能夠放心地與華為開展深度合作,甚至愿意開辟獨立的品牌或公司,并全面引入華為的IPD流程等技術和管理體系。
所以,大型國有車企高層拜訪任正非,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商務拜訪,而是對華為“強大賦能”價值觀的一種高度認可和積極回應,也是對未來合作前景的展望。
百姓評車
國有車企集團高層拜訪任正非,是中國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中的一個標志性現象。這輪由華為與國有車企集團共同推動的深度合作,其意義遠超企業個體,它最終將可能重塑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的權力結構,其影響將遠超商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