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猛士巨變源自襄陽的40億元加碼
五星評車 | 09-29
20963
2025年9月,東風集團股份一則公告引發汽車行業震動:與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襄陽控股及襄高投資共同成立注冊資本84.7億元的合資公司,專攻智能越野車輛制造與銷售。其中,襄陽控股與襄高投資以現金合計注入40億元,持股比例達47.2%。
這筆來自襄陽的巨額投資,將原本聚焦軍用與高端民用市場的東風猛士推向轉型深水區——從硬派越野向輕越野拓展,從武漢單一基地向襄陽雙總部布局。
對襄陽而言,40億元絕非小數目,其背后是傳統汽車工業基地面對轉型壓力的迫切突圍;對東風猛士而言,地方國資的深度綁定既是發展背書,也背負起盤活區域產能的重任。
但在硬派越野本就小眾、輕越野賽道玩家漸增的市場環境下,這場"豪賭"能否如愿雙贏?地方力量的參與又將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1 40億下注:襄陽的產能突圍與戰略焦慮
襄陽押注猛士的40億元投資,本質上是傳統汽車工業基地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必然選擇,其直接動因源于本地汽車產能的長期閑置困境。
作為東風汽車的重要產業腹地,襄陽擁有風神襄陽汽車有限公司等核心制造企業,旗下日產、英菲尼迪雙品牌整車年產能可達20萬輛。
但近年來,隨著乘用車市場增速放緩與消費結構升級,部分車型銷量持續下滑,這座中高端車型專屬生產基地逐漸顯露產能過剩跡象。
一位接近東風公司的人士透露,襄陽雖有成熟的汽車制造基礎,卻缺乏拿得出手的新能源車項目,在行業電動化轉型浪潮中已顯滯后。
汽車產業作為襄陽經濟的支柱性板塊,其產業鏈涵蓋整車制造、零部件配套等多個環節,直接關聯區域就業與稅收穩定。
英菲尼迪等品牌的產能閑置不僅造成資產浪費,更引發地方對產業鏈斷裂的深層擔憂——若不能及時引入新能源項目,圍繞傳統燃油車建立的配套體系將逐步失去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東風猛士的轉型計劃成為襄陽的重要契機。
從合作架構看,東風有限以模具、廠房等實物資產出資9.2億元,其核心資產大概率來自東風日產襄陽工廠,這意味著新合資公司可直接復用現有生產設施,快速啟動產能爬坡。
對襄陽而言,此舉既無需重復建設新基地,又能激活閑置資源,實現從傳統燃油車產能向新能源智能車型的轉化。
更深層的考量在于區域產業生態的重構。湖北省政府高層多次考察東風公司并磋商合作,而襄陽猛士項目被視作省級支持東風發展的首個落地項目。
在新能源汽車成為各地產業競爭焦點的當下,襄陽若不能抓住東風與華為合作的契機,極有可能在與武漢、十堰等省內城市的競爭中掉隊。
40億元投資換來的不僅是一個生產基地,更是智能駕駛、輕量化技術等新賽道的入場券,以及華為管理體系落地帶來的產業升級機遇。
2猛士轉型:小眾市場的增量困局與路徑搖擺
襄陽的40億元投資,直接推動了東風猛士的重大戰略調整:在武漢猛士之外成立襄陽猛士公司,形成"雙總部"運營格局,產品定位從高端硬派越野向大眾輕越野延伸。這一轉型看似拓寬市場邊界,實則暴露出自有品牌的增長焦慮。
當前猛士品牌的市場基本面難以支撐規模化發展。其在售車型僅有M917和M817兩款,定價80萬-88萬元的M917因價格過高銷量平平,上市僅一個月的M817尚未出現產能不足問題。
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猛士品牌累計銷量僅2451輛,雖同比增長88.8%,但絕對體量仍處小眾區間。硬派越野市場的天花板清晰可見——其核心消費群體集中于越野愛好者與特定行業用戶,受限于使用場景、油耗成本等因素,普通家庭用戶滲透率極低。
轉向輕越野賽道雖能擴大受眾,但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近年來,長城坦克系列、奇瑞捷途等品牌已在20萬-40萬元價格帶布局多款輕越野車型,憑借更成熟的渠道與性價比優勢占據先發地位。
猛士選擇以華為"HI Plus"模式切入,試圖通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技術形成差異化,但這一合作模式并非獨家——長安阿維塔、廣汽華望等品牌已采用類似方式推進項目。
更值得注意的是,襄陽猛士的研發由深耕日產體系的王峰牽頭,其主流車型開發經驗能否適配越野車型的專業屬性,仍存不確定性。
雙基地運營模式還可能引發新的內部協調問題。武漢猛士主打高端硬派越野,襄陽猛士聚焦中低端輕越野,雖共用品牌但定位差異顯著。
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這種"上下通吃"的布局若缺乏清晰的產品區隔,容易導致品牌形象模糊,既失去高端用戶信任,又難以在大眾市場形成辨識度。
而40億元投資對應的產能規劃尚未披露,若按照東風日產襄陽工廠20萬輛年產能測算,即使達到50%利用率,也需要年銷10萬輛的規模支撐,這對于剛切入新賽道的猛士而言無疑是巨大挑戰。
3地方綁定:政策協同與市場規律的平衡考量
襄陽40億元投資的背后,是地方力量對汽車產業的深度參與,這種合作模式在帶來短期支撐的同時,也需要在政策協同與市場規律之間尋求平衡,確保資源配置的高效與合理。
從合作本質看,此次合資是"政企協同推動產業升級"的典型實踐。襄陽控股與襄高投資的現金注入,為企業轉型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與發展背書。
這種支持在土地供應、政策配套、產業生態構建等方面可能形成積極助力,幫助企業更快適應新賽道競爭。
不過,如何確保這種支持始終遵循市場化原則,避免資源配置偏離市場需求,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終究依賴產品競爭力與市場的充分選擇。
汽車產業的區域協同,需要避免陷入資源內耗的局面。襄陽猛士項目的推進,若能以盤活本地產能、完善產業鏈為目標,而非局限于區域內循環,將更有利于行業整體發展。
此前行業內曾出現過因區域資源過度集中、缺乏協同而導致的效率問題,這也為此次合作提供了借鑒——需在發揮地方產業基礎優勢的同時,保持與外部市場的開放對接,通過技術合作、供應鏈整合等方式融入更廣闊的產業生態。
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決策的市場化導向。40億元作為重要的產業投資,其效益評估需以市場需求為核心。
硬派越野市場增量有限已是行業共識,輕越野賽道又面臨激烈競爭,猛士轉型的成功率需要依托清晰的產品策略與市場定位。
若項目能聚焦核心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將資金高效用于提升競爭力,而非追求短期規模擴張,將更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此前部分地區在產業投資中因過度追求短期效應、忽視市場規律而導致的資源浪費案例,也為此次合作敲響了警鐘。
有媒體信息顯示,襄陽猛士是東風、華為及地方多方需求協同的產物。這種多方參與的項目,需要明確核心發展目標,避免因目標分散導致資源稀釋——無論是盤活產能、探索技術合作還是推動區域升級,都應圍繞"提升猛士品牌市場競爭力"這一核心,通過聚焦資源實現關鍵突破,而非試圖兼顧所有訴求。
襄陽40億元下注東風猛士,是傳統汽車工業基地在轉型壓力下的積極探索,也是地方以產業投資推動經濟升級的實踐。
對東風猛士而言,這筆投資帶來了產能激活與技術升級的機遇,使其得以從小眾賽道向主流市場突圍;對襄陽而言,這是盤活閑置資產、搶占新能源賽道的關鍵布局,承載著區域產業升級的希望。
但這場"豪賭"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硬派越野的小眾基因與輕越野市場的激烈競爭,決定了猛士轉型的成功率并非唾手可得;地方力量的深度參與雖能提供短期支撐,卻需要始終把握好"支持"與"干預"的邊界,確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錘煉真正的競爭力。
正如一位資深車企高管所言,汽車產業的發展終究要遵循市場規律,行政力量的角色應是搭建平臺、完善環境,而非直接主導資源配置。
未來,襄陽與猛士的這場合作能否實現雙贏,關鍵在于能否讓40億元投資真正流向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以市場化思維推動品牌轉型。
若能做到這一點,猛士或許能成為越野品牌轉型的標桿;若偏離市場規律、陷入資源錯配的困境,這筆巨額投資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在汽車行業加速變革的今天,這場"豪賭"的結局,將為地方產業投資與企業轉型合作提供重要參考。